胃酸倒流是指胃酸逆流而進入食道。一般表現為:口中發酸、泛吐酸水、胸中灼熱、甚至胸口疼痛等。若症狀頻密,便有可能被診斷為「胃食管反流病」,患者從此也與病名離不開似的。
對於胃酸倒流的治療,大眾的認識就是抑制胃酸(有些中藥也有所謂抑制胃酸、中和胃酸的功效),就像高血壓便降血壓一樣,卻不曾想想背後的原因是甚麼。
於器官的角度看,這是因為下食道括約肌功能異常,未能阻止胃液上逆。然而,這只是結果,又是甚麼令這括約肌的功能變得異常呢?
用中醫的語言來說,主要是因為脾胃虛弱,虛弱自然無力阻擋,而自身產生的虛火往上浮,連帶胃液往上逆(「火性炎上」不難理解); 虛弱易受外邪影響,特別是寒邪,令脾胃之運化升降失常,胃氣不下降,反而向上逆,使胃酸倒流。
別看這又寒又熱的,事實上臨床多見這種寒熱錯雜的胃病,虛熱尚算容易處理,甚至可以不理,因胃虛寒這部份改善了,虛火也會往下降;重點是治療脾胃虛寒的部份,使脾胃的運化及分泌功能恢復正常,讓胃酸只留在胃裡面,而且不會過多地分泌胃酸,因此一般針對疾情的根源用藥,溫中散寒,健脾養胃即可治癒,這也是中醫治病必求於本的特色。
用藥可以治癒病,避免病情反復也需要患者在生活上配合。
1.避風寒
讀書的時候,每逢提及預防調攝,都離不開「避風寒」這一項,當時不以為然,現在算是知道風寒對人體的影響有多大了。
「風寒」並不是傷風感冒才需要注意,更不是只會導致傷風感冒。身體虛弱的人受風寒,邪氣會往體內層層入侵,在不同臟腑停留及漫延,在淺表位置則會感冒,入致腸胃則易胃痛腹痛腹瀉,再深入則會影響整個下腹部氣血,久而久之便「結冰」了。寒邪會令氣血不暢,瘀血凝滯,出現很多病證。
2.戒生冷
與避風寒的道理是一樣,只是攝入的途徑不一樣。生的食物及冰冷的食物,吃進去,直接進入體內,對胃是容易理解,其實當一些低溫的食物進入身體,會令身體體溫下降,瞬間削弱周身的陽氣。
3.實行飯水分離飲食
意思是吃飯與湯水飲品需要相隔最少兩小時,初初嘗試會有點難受的,未必能一下子做到相隔兩小時,可以循序漸進,先由半小時開始,慢慢加長時間。適應之後你會發現,進食後自身會分泌唾液滋潤口腔,而不必急著喝水。
在中醫角度去看,胃火有助消化腐熟食物,若邊吃飯邊喝水,水會把胃火澆滅,影響消化;另一個角度是水太多會沖淡胃酸,致胃腸消化不好,水也會積聚在胃腸中,形成水濕痰飲的問題。同時因為食物已進入胃腸,已被沖淡的胃酸不足以消化食物,因此分泌更多胃酸,便容易導致胃酸過多,甚至上逆、火燒心等。容易有胃腸病不妨試試這種飲食方式。
4.戒掉灌水習慣
不知道有多少人還在堅持每天喝8杯水、早上起床不口渴但又要喝一杯水、在辦公室因茶水就在面前而無意識地喝,這些習慣是需要改變的,每個人每天需要多少水,受太多因素影響了。
夏天戶外工作的人,每天喝8杯未必足夠;整天呆在冷氣房不多動的人,8杯就太多了。如果為了「達標」而強行喝某一數量的水,則會傷脾胃,導致水濕痰飲問題。
那該如何去喝水呢? 如果在實行上述的飯水分離飲食法,一天之中可以喝水的時間不太多,仍是要按自己的身體需要去喝水,例如口乾渴了才喝水,出汗多了則需要喝水補充水份,喝時不要太急,因為外界的水份也是需要胃的消化才能成為人體有用的津液,如果很急的倒進去,消化不及,既不能解渴,更會形成水濕痰飲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