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矣。」
−−−−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舉痛論》
《黃帝內經》明確指出寒邪可致胃痛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,這也是臨床最常見的原因。
❆ 寒⇒痛
寒性收引,令氣血運行不暢,甚至凝滯阻塞不通,而有疼痛。
❆ 寒⇒功能失調⇒嘔吐、腹瀉
嘔吐與腹瀉,只是寒邪在胃與在小腸的分別,都會令腸胃的調節功能失常。
➊胃的生理功能是往下降的,胃受寒而失和降,反而上逆,故嘔吐(噯氣、胃酸的機理也是一樣的)。
➋小腸的作用是盛載由胃而來的食物,進一步消化吸收,把有用的物質吸收回去,沒有用的則往下排至大腸,稱為「分清泌濁」。當小腸受寒,沒有正常吸收有用的津液,令太多水份流至大腸則出現腹瀉。
另一方面,身體有自救機制,如果寒邪在胃,嘔吐是最快,如果寒邪在腸,則腹瀉是最快,身體在選擇最近的途徑排出寒濕邪,盡快恢復。
後面有補充:「熱氣留於小腸,腸中痛」,這就是便秘腹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