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邊越來越多人感染新冠病毒,漸漸地大家也不怕感染了,但就比較關注「康復」之後出現的長期症狀。
世界衛生組織在半年前定義了「新冠後遺症」:「通常在 COVID-19 發病後 3 個月,症狀持續至少 2 個月且無法通過其他診斷解釋。」
常見的症狀包括:疲勞、呼吸急促和認知功能障礙(腦霧)、嗅味覺失靈等等。世界衛生組織估計,約有 10% – 20 % 的 Covid-19 患者在感染後數月內出現持續症狀。
這些定義及估計,對大眾來說,是有點嚇人!對中醫來說,是意義不大的。
一是因為中醫用藥不是根據病名的,同屬於「新冠肺炎」、「後遺症」,每個人的表現也不一樣,用藥也不一樣,這也是為什麼胡亂使用中成藥不可行。
二是檢測也只是用作參考,即使陽性,不代表病了,陰性也不代表康復或沒有病,所以檢測呈陰性之後的不適症狀,乾咳、腸胃不適,其實只是反映病未完全康復,不必太恐慌。
其成因現時醫學界沒有明確答案,可能體質不同、感染程度不同,但有個推測我是同意的:「病毒仍潛伏在人體的某些角落中」,但病毒為什麼會潛伏呢?正是因為沒有正確治療及身體某個角落比較虛弱。
面對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:發熱、咽喉痛等,大部分人使用的治療方法都是退熱、止痛,也就是說抑遏症狀而已,例如病毒感染而發熱,本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,若急著退燒,等於放棄抗邪,中門大開,使邪氣(病毒)深入,必定會出現其他病情,例如咳嗽及其他所謂後遺症。這些患者都知道的,只是大家覺得退燒了就好,出現後遺症到時再治療,而不會想到所謂後遺症是因為強行退燒所致。
正確的治療方法是順勢袪邪,當邪氣在皮膚淺表的時候就驅散出去,便沒有機會深入潛伏了。我還是以發熱為例,這是第一道防線,代表人體正氣足夠對抗外邪,盡力幫助整個人身體暖一點,當身體打完仗,自然會降溫。發熱的正確護理方法有機會再補充。
雖名為「後遺症」,但絕非不治之症。不論是在新冠感染期間還是檢測已轉陰性之後的病情,不論是出現哪一類症狀,只要針對病因用藥,便能真正的治療,同時必須配合正確的飲食方式。越早正確治療,甚至能避免出現所謂後遺症。
後遺症不可怕,可怕的是選用了讓邪氣深入的方式「治療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