義診,並不是第一回,而以精神健康為主題的義診,倒是第一次。這是想中醫擔當甚麼角色呢?無中藥,無針灸,甚至也可以不摸脈,那就名正言順做「心醫」,關心她們。這個出發點是非常有愛的,事實是太多人不知道身體的問題來源就是內心的問題,如何從其症狀,判斷背後的內心原因,這對我來說,是一種鍛練,也是驗證。
藥到未必病除?精神健康的重要性
常有患者問:「我的病能根治嗎?」這要問你自己的呢!
有病要吃藥那當然是需要的,但如果只吃藥,而生活習慣没有配合去改變,那就是疾病覆發的根源,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。如果你很驕傲地對我說你很勤力地看了幾年中醫,一直吃著藥才好點,坦白說,這只是依賴藥物,說明病没有真的治癒,並不值得驕傲。只有徹底消除病因,才能真的病除;徹底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、心理狀態,才會根治。所以能不能根治,就要問自己能不能改變。
怎樣才會病好?怎樣才會不病?其實道理是很簡單。《黃帝內經.上古天真論》有說:「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,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是以志閑而少欲,心安而不懼,形勞而不倦」、「飲食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」。意思是起居作息有規律、避免受邪,飲食及勞作有度,精神要健康,那就可以減少疾病。
重視情志療法
「情志」即是情緒及意志,包括七情及五志,怒、喜、思、憂、悲、驚、恐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怒傷肝,悲勝怒;喜傷心,恐勝喜;思傷脾,怒勝思;憂傷肺,喜勝憂;恐傷腎,思勝恐」不同的情志對應不同的臟腑,情志太過則會傷臟腑,而情志之間會有剋制,避免某一種情志太過。如果長期有著某一種情緒,自身已不能調節了,那就會在身體最弱的部位發出來,現代醫學檢查也查不出病因。
情志療法就是透過望面色及與患者深入的傾談,診斷出引起疾病的主要情緒,再引導患者逐步改變,徹底恢復健康。
俗語說「心病還須心藥醫」,這次義診的主題卻是「身病還需心藥醫」,是在提醒我們,疾病只是一個結果,病因可能有多方面,而心靈層面的病因,更需要我們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