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幼都有喝湯水的習慣,家人煮的湯水很好喝,這大概是生活習慣的傳承、廚藝的成熟。
近年來,愈來愈多與中醫有關的訪問,主題是離不開養生、防病,這當然是好事,大家都有權學習做自己的主人,掌管自己的健康,但有趣的是,總會帶到湯水這個題目上,使醫師同時兼任廚師的角色,有時中醫師也會舉幾種有藥材的湯水,供大家參考。(很坦白承認:我不擅長湯水這個題目)
在一次給大眾的課堂上,其中一位學員提出了一個疑問:「如果一種湯水是針對一個人的體質而煮的,而一個家庭總不會每個人的體質完全一樣吧?那喝同樣的湯水會不會不適合呢?」
這真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。在廣東地區,大部份人都有這樣的飲食習慣,如果按這種說法,那我們一家人裡面,不是總有人在喝不適合自己的湯水嗎?但一般食材煮的湯水,大家喝完又好像沒感覺到甚麼特別不妥。又有些情況是,不知道「不妥感」是由湯水所致的。
這個問題由這樣一位完全無中醫基礎的學員提出,更能幫助其他聽眾看清:一般湯水的威力其實没有那麼神化。
濃度不同:湯水濃度遠低於湯藥
如果想要立杆見影的效用,則需要按每人不同體質給不同的湯,那不叫「湯水」,而是「湯藥」。湯水之所以稱為湯水,就已經與湯藥不同。字面上的分別是,「水」與「藥」的分別,主要是藥量及濃度的分別吧。一般人煮湯都是以一大鍋水,煮剩下大半鍋水,水的分量足夠一家幾口享用,而不會單純用中藥或者用大量藥材,由三碗水煎煮成一碗那麼濃縮,所以湯水就是比較稀的,藥性也不會很大,效用就更不會那麼顯著了。
(圖:Flickr)
飲用方式不同:偶爾飲湯VS持續服藥
一般家庭極少會每天都是同一種湯水,可能一週七天不同口味,也可能偶爾一天才煮,如果喝一天就能有那麼明顯的效果,那就令人懷疑,那真是「湯水」嗎?再者,由正常食材煮成的湯水,一般都没有甚麼不良反應,除非個別體質不太受得住某些食物,這就只有自己才最清楚的,不用咨詢太多別人的意見,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個人口味及反應,即使別人跟你說,某種食物很有益,但你完全不喜歡的或吃完有不適的,你也別「跟風」讓自己受罪啊;而如果在患病期間,喝了錯配藥材的湯水,則會拖延病情呢,簡單如感冒咳嗽,應該是袪邪外出的,如果喝了補益收斂的湯,就把邪氣困在身體了。
所謂湯藥持續飲用,不是說要長期服用,而是如果要治病的話,是需要連續服上兩三天或更多藥,以獲得更佳療效,絕不是「偶爾」服某個處方。
(圖:Flickr)
有時候,我很懷疑,是不是大家理解的「湯水」定義不同呢?湯水呢,在我而言,是食物,只要是我想吃的東西,好喝就行了。我沒有想太多其功效,也不想在平時飲食中也在吃「藥」。
中醫師在訪問中有時舉一兩個例子,只是在介紹針對訪問主題的中藥,並不是叫人隨便跟著吃的,就如我們在看一些醫案書、病案書,記錄了不同的治療處方,那也只是其中一種情況,即使對著症狀,我們也不可能隨便跟住抄寫一樣處方給患者的。人的體質狀態受太多因素影響了,不能三言兩語說得清。
以後,見到湯水介紹不必很緊張去抄寫,這只是舉例說明而已。要喝美味的湯水,你家中的大廚一定會更懂,請教她們吧;而要治病調養的,還是交給醫師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