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入秋冬,不少人喜歡問中醫,應該如何生活,如何飲食,最重要是如何進補。以下是講座的講稿,與大家分享本人的一些見解。
了解四時之氣
在了解冬季氣候特點前,先要知道一年四季的氣候,中醫術語稱為「四時之氣」。
- 「春三月,此謂發陳,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」。
春天,陽氣生發,萬物復甦,自然界的昆蟲動物經過冬眠而甦醒過來,植物也開始發芽,展現一片生發的景象。
- 「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」。
夏天,陽氣旺盛,萬物成長,開花,甚至開始結果,展現繁榮的景象。
- 「秋三月,此謂容平,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」。
秋天,是收獲、收成的季節,開始落葉,陽氣收斂。
- 「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」。
冬天,陽氣深藏,天寒地冬,一片寂靜。
以上四種氣,就是我們常說的「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」。如果以一天的時間套上去這四種氣,早上日出就是生發,正午日照最旺盛是成長,黃昏日落則是收斂,晚上則是閉藏。我們就是這樣順應大自然的規律生活。
冬季養生三大秘訣
「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,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。」–《黃帝內經》
冬季天地之氣趨於收藏、閉藏,自立冬開始,日照開始變短,大自然出現冰天雪地、萬物乾枯的景象,這是陽氣的收藏,藏於大地之下,萬物活動趨向休止,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,人體亦應順此規律。
冬季養生的總法則是:減少對陽氣的干擾。
我們常說「早睡早起身體好」,在冬季則不一樣,應該要睡多一點,「早睡晚起」,那到底要睡多久呢?「必待日光」就是一個準則,是說天亮了才起床。
這對現代人來說,是會有點困難的。因為工作生活的關係,往往一年四季都是一樣的起居規律,難以順應自然規律。縱使未能完全順應四時,也盡力睡多一點,減少工作,從而減少耗損陽氣。
雖然說冬季要減少工作,但也不是要冬眠,仍然是要工作活動的,重點是如何取得平衡,避免活動或運動太過。其重要標準是「無泄皮膚」,可以運動,但要以慢節奏為主,微微汗出以皮膚濕潤為度,避免出汗太多(汗出如水珠為太過)。出汗之後毛孔疏鬆,容易受寒。
當然習慣運動的人,身體比較強壯,氣候環境的影響就不太大。相反,身體虛弱的人,就要注意運動後的保暖避風寒。
運動養生除了能讓體魄健康,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功能─養情志。
情志包括情緒及意志,指人心中的情感及念頭。現代稱為精神健康。
冬季主封藏,連情緒意志都應該減少,內經提醒我們「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」,使心中的念頭好像匿藏起來一樣,要做到好像想明白了、已得到了,其實事情未必想明白,但也要放下執著,放緩思想。
習慣思慮的人,可能刹時間停不下來,甚至控制不了頭腦,這種停不了的念頭,我們可定義為思慮太多,能讓頭腦停下來的最佳方法是轉移注意力,例如將注意力集中在感覺器官,聽覺、視覺,專注在聽某些聲音,或看某些物件;又或者專注地做運動,將注意力放在呼吸,這樣可以讓頭腦放空,暫時放下小念頭。
都市人往往因為工作生活的需要,時刻都想著下一刻發生的事,真不容易讓念頭收藏起來。其實《內經》也沒有叫人甚麼都不想,只是提醒我們要「活在當下」,減少想著過去、未來的事情,用現在的潮語來說,要活得「佛系」一點。
中醫看冬季進補
傳統認為,冬至前後是「進補」身體的大好時節,民間有「冬令進補,來年打虎」、「三九補一冬,來年無病痛」的說法。中醫並不否認冬季是最適合進補的季節,
因為冬季潛藏,氣候寒冷,人體需要補充更多能量以儲存於體內,增強正氣,對抗寒邪及為來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。但注意並非濫用人參鹿茸之類,不把補藥當作食物,而是單純以食物進補。例如在冬季,應適當吃些薯類,如甘薯、馬鈴薯等。(其實我是四季都吃這類食物)